Credit: Howard County Library System via Flickr |
关于健康或医药新闻,新闻媒体最喜欢的作法,就是将国外通讯社、国外新闻或报纸的稿子,直译成中文,既有话题性,又可佔掉版面。但这些披着狼皮的「科学新知」,大部分都是单一研究,到底能不能反复验证,根本是问号,社会大众根本无从得知。除非你是这一个领域的专家,愿意进科学资料库搜寻一番,才能确认媒体所报导的东西是真是假。但这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,他们抄抄写写很容易,常常没附资料来源,翻译上也可能出现错误。但真要查证起来,起码都要花掉半天的时间。
因此,若是单一研究,就当作趣闻看看就好,不用一味盲信。科学的基本原则是这样的,我们在小学都学过,「先观察,做出假设,最后用实验加以证实」。这是颠簸不破的科学道理。若是一篇好的科普文章,通常都会愿意说明研究源起、实验作法、使用了什麽工具、得到什麽结果,最后从这样的结果可以怎麽思考原先问题。贴心的作者会写到浅显易懂,老妪能解,也会附上资料来源。反之,缺东缺西,挂一漏万,可信度顿时大打折扣。
若想进一步思考单一研究有何问题,可以从七个方向去检视:
- 研究做在谁身上?很多时候医药研究都是的对象都是动物,而非人类。动物有这样的反应,不代表人类会有相同反应。这是巨大的鸿沟,不是那容易跨越的。如果说动物有这样的反应,就直接推论人类也会有相同反应,这是会令人笑掉大牙的。
- 是谁支持这个研究的?若是药厂支持的就要小心。因为常常不说负面结果,但夸大正面效果。
- 受试者有几人?是相对值还是绝对值?如受试者有20人,只有八人有效果。但它故意说,有百分之四十的人有效果,百分之四十听起来很厉害,但是实际上整个受试人数根本就很少,很容易就会误导一般民众(受试者人数多或少,与实验性质有关。虽然有一些实验,人不用很多没错,但大部分的研究,人数过少肯定会出现偏误)。
- 到底研究是怎麽做的?受试者有无随机分派?有无双盲控制?有无对照组?没有随机,没有双盲,没有对照组,只有单一组别,很可能是安慰剂效应或自然恢复的效果。
- 此研究中说有显着,那显着的程度到底到哪裡?有没有说明p值大小?
- 同样的主题之下,其他研究的结果如何?一个单一的研究,通常无法给予确定的答桉。最好是看看其他人有无做出相同结果再说。能找到回顾性研究的话,才能告诉我们事实是什麽。
- 受试者人数多少?小型研究若找不到结果的话,通常无法发表。很多小型研究常常没有什麽特别的结果,就被放在抽屉裡了,不见天日。大型研究即使结果不显着,仍有发表机会。
Credit: Tomas Hellberg via Flickr |
「坊间对你该吃什麽、不该吃什麽有很大的迷思,不只对怀孕的时候,而是终其一生。」(页64)
「银杏是从银杏树中萃取出来的物质,几十年来,广告都是说它可以增进年轻人和老人──甚至阿滋海默症(Alzheimer’s disease)病人──的记忆。这个说法是可以测试的,所以有不少的研究都开始研究银杏,如果传言属实,这是一大商机,所以製药厂也很热衷。很抱歉,我告诉学生,银杏并不能增进任何健康人的认知能力──不能帮助记忆、不能帮助视觉—空间的建构,不能帮助语言或心智运动的速度,也无助于执行功能。「那对老人怎麽样?」我学生问。也不能,它不能防止也不能减缓阿滋海默症或失智症,甚至不能影响正常的跟年龄有关的认知能力下降。其他的植物药草,如金丝桃 (St. John’s wort,或名圣约翰草,据说可治疗忧鬱症)也是一样无效。我学生垂头丧气的走了,「最好的方式是好好睡一觉!」我在他后面叫道。
为什麽这种不符事实的营养神话,连我聪明的学生都会受骗?第一,营养的实验是很难、很难做的,而且它的研究经费出奇的少;那种长期追踪、严谨的、随机分派以建立食物效果的实验没有人做。第二,我们所吃的大部分食物在分子的层次都很複杂(酒中就有三百种以上的成分),通常你很难分离出食物的哪一个部分是有帮助,哪一部分又是有害。
我们身体处理食物的方式又更複杂了。我们对食物的新陈代谢方式也不是一概相同,有人连从一张白纸都能吸出卡路里,有人喝奶茶也不能增加体重;有人用花生酱做为主要的蛋白质来源,有人在飞机上闻到花生酱的味道就会引发过敏,甚至死亡。对研究食品营养的人来说,没有哪一种饮食是对所有人都有同样效果的,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,尤其是怀孕的妇女。」(页64-65)
有了上述简单的科学概念,再回头去看看新闻媒体与网路上的传闻,就会发现很多网路文章都很可疑,不是被切头去尾,就是经过人为加工。这与真正的科学是有遥远的距离。很多网友在某些讨论版上争论不知从何而来的育儿概念,单凭个人经验与臆测,做出似是而非的结论。但这样的结论,若仔细去探究,从源头开始就有巨大的问题。那大家到底在争论什麽?
文章摘自泛科学(PanSci.tw)
作者:林希陶
(参考文献请阅读原文)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