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土壤侵蚀(soil erosion)
- 闪电式水灾(flash flood)
- 土崩(landslide)
- 水源污染(water pollution)
- 空气污染(air pollution)
- 温室效应(greenhouse effect)
面对着水灾、土崩、旱灾之际,环境与发展如何取得平衡及共存,尤其人类在建设发展之际,如何保护有大地之母之称的森林,日益受到关注。
譬如在霹靂州,数年内就有超过1000公顷的森林遭非法滥砍,包括柏隆天猛莪森林保护区、吉輦森林保护区、江沙、拉律马登和接近金马仑边界森林等,这些地区现正是2014年杪水灾灾区。森林滥伐、沙石盗採及农地徵收3大环境问题,如今已成了霹州政府2015年的重大挑战。
因为森林过度被滥砍与开发,造成光秃的森林地无法发挥天然蓄水功能,以致雨季时下游城镇逢雨必淹,而在旱季时时也无法释放出水源造成缺水。这种水荒与水灾并存的荒谬事实,在近年来逐渐出现,霹州号称「雨城」的太平,在2013及2014已有数次出现水供不足,但是霹州到了年尾,竟出现水量过多豪雨成灾现象。
社会主义党中委西嘉接受《东方日报》访问时直言,森林过度砍伐的恶果已反扑到人类社会。
他预料政府仍会于2015年,继续以「发展」之名大量摧毁平原的农地,若当局没有醒觉和及时作出挽救,预料这个恶果会在未来几年进一步劣化。「因此,未来我国水旱灾共存之余,会更加剧粮食不足困境。」
随着国内各地大事发展,农地被徵收或摧毁,以作发展用途,预料在2015年将进一步加剧环境破坏。以霹靂于2014年的严重情况为例,近打河流域超过20个城镇的农地面临被摧毁,或农民遭到驱逐的命运,被推毁和遭迫迁的农地合计约为1万英亩(40.47km2)。
所谓天灾人祸,往往天灾中隐藏着许多人为的因素。2014年国内发生的环境灾难中,其中一项备受瞩目的即是金马仑高原水灾及土崩。虽然灾难发生后,各方采取应对措施,唯其成效仍待2015年做进一步验收。
金马仑于2014年11月5日,再度发生山泥倾泻、河流泛滥及闪电水灾事件,并造成5人死亡,当局将肇祸原因归咎于高原森林地过度开发。在2013年,金马仑也因泄洪而引发水灾,导致4人死亡。就在各方亡羊补牢之际,2014年12月30日,又再发生2宗夺命土崩案件,导致3尸4命1伤。
对于高原近年来频频发生洪灾土崩造成伤亡的问题,行动党丹那拉打州议员梁金福受访时指出,金马仑高原过度开发的现象已累积了数十年,非两三天就能解决的事,执政者务必在环境保护及农民福利之间取得平衡,认真解决当地的难题。
「无论是环境保护或农民福利,核心问题都在于土地的分配及管制,因此政府在2015年应该严格控制金马仑高原的土地开发,设法解决已存在的土地问题,将彼此的伤害减到最低。」
他说,连续2年发生洪灾事件,对金马仑高原带来严重的人命及财物损失,如今首要之务是解决问题和阻止洪灾恶化。
植树计划须谨慎
询及环境与天然资源部提出的栽种100万棵树木计划,他希望金马仑高原国会议员拿督斯里巴拉尼威会认真落实,但100万棵树木要怎样栽种,以及在种在哪里等技术问题必须解决。
金马仑花业公会主席李丙富表示,不管是持有临时地契或是长久地契的农耕地,一般上都需要符合环境保护的规格才能获得批准。所以,当地的环境危害问题,往往是非法农耕地所导致。
他说,金马仑高原的人口不断增加,但申请土地进行耕作则非常困难,因此政府在2015年应该根据农民的土地需求,重新进行分配,甚至颁发更长久的地契予农民,这样非法土地的问题将会获得解决。
农地减加剧粮食危机
协助霹州农民争取农地合法化的西嘉表示,州政府如果持续将农地变作商业地发展和逼迁农民,恐怕在无形中进一步加剧粮食不足的隐忧。他说,霹州是粮食生产最高的前4名州属,因此,在如今全球粮食短缺之际,于我国粮食自足扮演重要角色。
他指出,以经济的角度而言,这些农民和所谓的「非法农地」,其实每年都能為一个州属生产多达几千万令吉的粮食,并为州政府赚取外汇与税收,也提供廉价的粮食予人民。
他强调,国内大多数的农民都申请不到地契,单单霹州的农地就超过70%是没地契。如今水灾淹没了许多平原农场,势必会造成当季的粮食收成短缺。他建议,各州政府应有完整发展计划,而非让屋业供过于求,以致出现店舖空置情况。
他也认为,州政府亦要安排农民迁往其他地区种植,非仅作赔偿断人生计,种植10年以上者更应发放地契,以确保我国未来的粮食供应充足,不需依赖进口。
以上报导来自2015年1月4日《东方日报》
让我们来看看金马仑水灾后的一些片段:
以及一些照片:
巴登威利华小(SJKC Bertam Valley)处于河湾,洪水退去后学校面积充满淤泥。(图片摘自BoboFoo Blog) |
被大水淹没的金马仑巴登威利华小(图片摘自New Straits Times Online) |
被大水淹没的金马仑巴登威利华小(图片摘自网络) |
与金马仑水灾及土崩的相关报导: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