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8月9日星期二

华小大磁力(第1篇)国小、华小、淡小各自精彩,3语文一个课程纲要

联邦直辖区部长东姑安南早前说,以前,很多家长会将孩子送到国小就读,唯近年来情况有变 ,越来越多各族家长,包括马来人,将孩子送进华小就读。
华小一般由学校董事部经营管理,但学校方针要听命于教育部。(图片来源:中国报
他促请教育局调查,各族家长不太喜欢送孩子到国小就读的原因。这番言论掀起千重浪。



大马华社,一方面担心,别有居心者又来炒作华小不利国家团结课题,伺机推动以单元教育取代多源流教育;一方面又欣慰,华小优秀办学优秀受到友族家长肯定。

华人读华小不奇怪,对友族,华小的吸引力又是甚么?也许,华社不用过度解读部长的言论,毕竟,自我国独立,政府便致力于把国小打造成国民首选学校。

独立后,大马的政府学校,分为国民小学(Sekolah Kebangsaan)及国民型小学(Sekolah Jenis Kebangsaan)两种。

在《1961年教育法令》下,华文中学被改制成国民型中学,教学媒介语改为马来语,拒绝改制的华文中学被定义为「独立中学」,完全失去政府的经济资助。华文小学也被改制成国民型小学。

全国校长职工会副总会长王仕发校长,以及马来西亚华文理事会副主席拿督王鸿财,不约而同表示,1970年代之前,大马存在以英语为教学媒介语的英文小学。当时的华人家长,会把孩子送入华小或英小。保守估计,当时仅逾60%华人子弟,就读华小。

《1967年国语法案》通过后,1435所英小,改制为以马来语为媒介的国小。经过多年抗争与谈判,政府总算允许华小和淡小,以母语作为教学媒介语,但国文和英文,成为必修必考科。

至此,政府小学主要分成3个源流,国小、淡小和华小,只是教学媒介语不同,但都採用共同的课程纲要。同时,华文教育有四块:华小、独中、国民型中学、国民中学华文班。

「英小改制后,更多华裔家长把子女送入华小。截至2011年,进入华小就读的华裔学生高达96%。」王仕发说。


极少华小属全津贴华小

根据1996年教育法令,全国现有的华小和改制中学都是政府学校,政府必须负责承担这类学校的全部行政和发展开销,包括兴建、扩建、翻修学校,购置各类配备,水电通讯费等。

不过,政府有条不成文规定,改制的华小或中学,若校地不是政府的,一概被列为政府资助学校。

政府资助学校,只有薪金行政费用和软体设施由政府拨款,所有的硬体设施则由校方及董事自行筹措费用。只有极少数华小属于全津贴华小。

「华小成立有60多年历史 ,办学从硬体设备开始,校长和老师有使命维护华小,加上三大机构:董事部、家协和校友会的鼎力支持,华小才能发展到今天的地步。」王仕发说。

总括来说,华小一般由学校董事部管理和经营,但学校方针则得听命于教育部。


非华裔华小生5年增逾万人

看看友族入读华小的现况(根据教育部数据):

  • 2010年,全国华小共有7万2443名友族生,佔总数的11.84%。
  • 2012年,友族生增至8万024人,佔总数的13.3%。
  • 2014年,友族生增至8万7463名,佔总数的15.31%。
  • 光是这近5年,非华裔生的华小学生人数,便增加了1万5020人。

看看九十年代的数据:

  • 1989年,友族生1万7309人,佔3%;1995年,3万2734人,佔5.5%;1999年,6万5000人,佔10.7%。


华小生的各族人数和比例,一直都在变化。华人少子化,使得华人子弟的人数和比例下降了。土著和印裔固然也有少子化现象,但生育率仍比华人高,加上华小对他们產生吸引力,所以在华小的友族生,人数和比例,逐年增加。


昔雅格华小首间迁校微小

1946年创办的柔佛昔加末雅格华小,是大马首间进行迁校的微型华小。 1993年,因为园坵内的树胶树改种油棕,裁退了大批胶工,导致许多学生转校,时至1997年,只剩6名友族学生。为保存学校,华社向教育部申请迁校到太子城,2000年始获迁校准证。
雅格华小是全马首间迁校的华小。(图片来源:中国报
把场景拉到北马,吉打州董联会在2014年开始向教育部申请,让培才华小搬迁到有需要的地区,比如急需8所华小容纳约2万名华小生的柔佛州。

柔佛州董联会议决,积极争取培才华小越州,迁校至急需华小的新山或古来 ,但吉打教育局却以州内尚需华小为由,拒绝让该校迁离吉打。实际上,吉打州内华小已饱和。去年,培才华小因没生源,被逼关闭。

董总主席拿督刘利民说:「华小都是华社辛苦建起。现今政策是,只要有一位学生,政府都不会关闭华小。董事部的考量是:假如在我的手中,学校关闭,那我会受到华社的谴责。大家都不想面对这样的局面。」


华人少子化冲击华小人数

华人少子化直接冲击华小学生人数。今天,华小必须根据社区的需求,来重新规划华小的分佈,以规划更好的发展。可是,每年开学,有的华小超额招生,有的却苦无学生来源。

华裔人口由1970年的逾356万人,增加到2010年的逾650万人,增加了近300万人,但华小数量反而由1325所间减少到1291间,减了2.6%。当中,乡区华小,特别是微型华小,生源不足,依靠友族学生入读支持;一些华人家庭密集的新兴城镇,急需增建以容纳更多华人子弟。

以吉隆坡为例,华裔人口达60万人,却只有41间华小;沙巴州华裔人口27万人,华小间数则达83间。


隆友族学生增至9.6%

马来西亚教师会总会(教总)曾分析指出,2015年,吉隆坡华小的华裔学生人数下跌(主因是人口外移),而友族学生人数却增加,以百分比来说,友族学生人数已增加至9.6%(外国学生佔0.9%)。

对此,王仕发说:「1972年,我在吉隆坡光汉华小念小六,同班就有马来孩子。友族读华小的人数是逐年慢慢增长。直至1980年代,中国在全球崛起后,华小的友族学生人数才有显著增加。我们必须明白一点:土著的数据中,其实很多是东马的土著学生。」

根据数据,自1980年前后,东马的华小,土著学生一直都佔了总人数的三分之一。


华小应归纳单元教学

华小是单元教学媒介教育的多元种族学校。

教育学者杨泉博士说:「有多个族群在一起学习的学校,就应该是属于多元种族学校。单元或多元教育,主要是指教学媒介的应用。华小各个科目的教学媒介,除语文科目(国语和英语),都是华文。因此,华小应该归纳在单元教学媒介教育。如果,有部分其他非语文科目是以华文以外的语文媒介教学,则必须归纳为多元媒介教育。」

「国小、华小、淡小或宗教学校,课程都一样,只是教学媒介语不同 ,文化环境不一样;重要的是,要让学生用自己最熟悉的语言(母语)学习,效果才最好。」他说。

没有华小,华人自然会在其它语文媒介学校受教育,受到同化机会也大,大部分会成为不懂华文的华人,少部分顶多只能在一科华文科目教学下,学习华文。

「华小,保存华族文化的承传,是华人文化堡垒之一。」他强调。


教育内容影响民族融洽

言归正传,母语教育会妨碍国民团结吗?杨泉认为,各族坚持各自母语教育,是阻碍或促进族群交融或团结,问题不在于各族是以母语作为教学媒介,而是在于教育的内容和实践,是否有促进民族交流融合的动机。当然,各族群的接触交流或许有所帮助,不过如果处理不当,也会制造分裂误会。

「学校也应该增加多元民族、多元文化教育的科目,作为了解友族文化宗教和促进民族交流的作用。

「让友族瞭解华裔文化固然会让他们能够了解华社,也让华裔子女更瞭解对方,不过,这并不一定会降低误解,有时反而因为友族学生的误解冲突,包括採用带有种族性的语言,而造成矛盾。

归根结底,民族团结与整体社会形势有密切关联。如果整体社会存在严重种族分歧,则学校的族群融合肯定受到影响。


文章摘自《中国报》
报导:许雅玲
图 :练国伟、本报资料中心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