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8月15日星期二

吃糖还是吃代糖,这是个问题

人类对“甜”的喜爱可以追溯到远古。这种味道,意味着果实已经成熟。带来甜味的糖类,可以迅速地转化为能量,补充狩猎与劳作所需要的体力。到了一百年前,糖也还是重要的战略物质。即便是在三十多年前,中国农村里看望老人、病人与产妇,一斤白糖也是最常规的“营养品”。

农业生产与工业加工技术的发展,使得糖变得极其廉价易得。同时,过多吃糖对健康的危害也逐渐显现。尤其是2型糖尿病人,糖对于他们无异于毒药。

糖尿病可以说是一种“文明病”。图片来源:pixabay

糖有多种,虽然都是甜的,但糖与糖是不一样的。比如给糖尿病人带来麻烦的,是会升高血糖浓度的葡萄糖。天然的、传统的糖,比如白糖、红糖、冰糖、蜂蜜、饴糖等等,都因为其中的葡萄糖而成为了糖尿病人的“天敌”。

于是果糖异军突起。它不导致血糖升高,甜度比蔗糖还要高,一度被当作了“健康的糖”。可是果糖没让人们高兴多久,人们就发现了它不同于葡萄糖的“作恶方式”。葡萄糖能够升高血糖,同时也能够刺激大脑分泌出饱足信号,让人们得到满足而停止进食,果糖则没有这种调控机制,只是让人感到很甜,“越吃越想吃”。果糖跟葡萄糖一样,能被人体吸收,也能为细菌所利用。葡萄糖等其他糖带来的“空热量”和龋齿,果糖也毫不示弱,全都具备。

更要命的是,科学家们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,果糖虽然不升高血糖,但也自有它的代谢途径。它比葡萄糖更加容易转化成甘油三酯,最终产生更多的脂肪,囤积在内脏。此外,果糖摄入过多还会导致胰岛素抗性的增加,这意味着胰岛素对血糖变化的敏感性下降,严重的就导致糖尿病。

糖的问题还不止于此。随着各种慢性疾病的发生率不断增加,医学界提出了“代谢综合征”的概念。它包括了肥胖、高血糖、高血压、血脂异常、脂肪肝还有癌症等多种跟代谢有关的症状。流行病学调查和代谢机理研究显示,糖的大量摄入跟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。

现代社会,人们吃的糖实在是有点多。成为了全社会“众矢之地”的反式脂肪,虽然危害大,但中国人群的摄入量其实并不大。大多数人吃下的反式脂肪,远远低于世卫组织建议的控制量。但糖的摄入,却有很大的一部分人群超过了推荐量,许多人还认为红糖、冰糖、蜂蜜等具有“保健功能”,无视它们同样是糖,摄入量很难控制。从摄入量与“控制量”的关系来说,人们更应该警惕糖而不是反式脂肪。

外观与白糖不同,并不说明红糖和蜂蜜特别“补”,它们同样含有大量可能造成负面影响的糖分。图片来源:网络

代糖(Sugar substitute),或者叫甜味剂,是只产生甜味不产生热量的物质,或者甜度很高,因而在获得我们需要的甜度时,热量很低,可以忽略的物质。代糖的出现避免了糖带来的热量、升高血糖以及代谢综合征等问题,一度被看作健康的福音。当然,很多代糖是“人工合成”的,人们对它们也就有着天然的戒心。作为人类发明的第一种代糖,“糖精是否安全”的问题在发明它的美国,经过了一个世纪的起伏轮回,直到1980年,才算是在法律上重新获得了自由。而第二种代糖——甜蜜素,在经历“获批——被禁——申诉——裁决无罪”的轮回之后,没有人再为它获释而奔走,在美国再没有了上岗机会。

中国公众对甜蜜素的认识,大概主要是来自于食品抽检公报中,经常出现的“甜蜜素超标”。甜蜜素之所以受食品厂家欢迎,是因为它价格低、耐高温。但是,它的甜度在各种代糖中比较低。按照它的安全摄入标准来算,在最大摄入量下只相当于20~30克蔗糖的甜度,自然也就很容易超标了。而其他的代糖,最大摄入量通常相当于几百克蔗糖的甜度,想要吃下超标的量都很困难——会甜到发苦,让你感到忧伤。

各式各样的代糖。图片来源:网络

能够获批上岗的代糖,都经过了传统的安全性评估。但是,“安全性评估”只是让它们经过人们认为“可能危害健康”的测试,而科学的发展可能会发现,以前没有想到的健康问题。比如说,代糖虽然不会影响人体的代谢,但是否会影响肠道菌群的活动?目前有一些文献,显示某些特定的代糖可能影响肠道菌群,从而影响人的健康。这些发现让人们对此前的“安全评估”结果产生了疑虑:这种现象对健康的影响到底有多大?除了研究中所用的代糖,其他的代糖是否也会有类似的影响?

在有进一步的研究之前,回答“是”或者“否”都是轻率的。从“宁可信其有”的角度出发,选择不吃代糖,似乎是合理而谨慎的。如果“不吃代糖”的替代选择是不吃甜食,那的确可以规避“可能存在的风险”;但如果替代选择是“吃糖”,那么在规避代糖“可能存在的风险”同时,就是选择了糖的“确实存在的风险”——吃糖,还是吃代糖,还是个令人纠结的问题。

陌生的“代糖”和熟悉的“糖”,都不是什么善茬啊……图片来源:网络


文章摘自科学松鼠会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