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1月13日星期一

永别了,伊曼:马来西亚最后一只苏门答腊犀牛病故

伊曼,马来西亚最后一只苏门答腊犀牛



新年的到来总是让人非常兴奋、充满干劲,但是地球上有一些美丽的生命,就像是刚刚过完的 2019 年一样,注定要永远离开我们了── 让我们跟「伊曼 (Iman)」说再见啰。

伊曼是马来西亚的最后一只苏门答腊犀牛(Dicerorhinus sumatrensis;Sumatran rhino),2019 年 11 月 24 日,她在婆罗洲 (Borneo) 的沙巴 (Sabah) 病逝了,这代表苏门答腊犀牛在马来西亚已正式绝种,而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 (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;IUCN) 统计,目前全球仅剩不到 80 只的苏门答腊犀牛,处境可说是岌岌可危。



伊曼走的时候年龄约 25 岁,在 2014 年,因为复育计画(breeding program)的缘故,她被带至动物保护区接照顾,当时人们已经发现伊曼罹患子宫肌瘤 (uterine fibroid tumors),在这之后她的健康状况迅速的恶化:肿瘤虽属良性,但是仍然持续扩大,渐渐压迫到伊曼的膀胱 (bladder)并且带来剧痛,让专家们感到为难的地方在于,动手术切除肿块可能导致大出血,让死亡风险更高。而根据马国报导(Sabah News Today;SNT),伊曼逝世的时候体重约为 476 公斤,在她死前的几个月之内,她瘦了足足 44 公斤,这是因为病痛所致。

倖存个体相继过世,繁衍机会渺茫



至于刚才所提到的复育计画后来进行的还好吗?这就要从更早之前的情况说起了,在 2019 年 5 月,马来西亚的最后一只苏门答腊公犀牛「塔姆(Tam)」因为器官衰竭而死亡,过世的时候已经三十几岁了,算是犀牛当中的高龄者。

它被捕时大约是 20 岁,人们原本相当期待它能够在专家的看顾之下成功繁衍子嗣,但是这个期望最后还是落空了:塔姆被捕的时候,还仍然存活在野外的苏门答腊母犀牛数量已经少到不行了,再加上保护区内的母犀牛又因为生殖器官疾病,导致难以生育,例如:在2017年接受安乐死的「澎东(Puntung)」以及先前我们介绍的伊曼,都是在被捕时就已经罹患子宫肌瘤,况且塔姆本身精子数量比较少、活性又不够,这些都让原本大家规划好的育种计画难以实践。


生存压力:环境破坏、盗猎歪风与隔离



但是为什么苏门答腊犀牛的数量为什么会变得如此稀少?它们到底是什么样的动物呢?

苏门答腊犀牛在 1814 年首次被人发现,它们是目前世界上最小的犀牛品种,而且也是唯一的亚洲「双角」犀牛,血统跟现今其他犀牛品种相比,它们又更靠近已绝种的「披毛犀(Coelodonta antiquitatis;Wooly rhino)」。

苏门答腊犀牛以前曾经遍布东印度、缅甸、泰国以及马来半岛,但到了今天,我们只可能在印尼的某些地区找到它们,例如:苏门达腊 (Sumatera) 跟婆罗洲 (Borneo),属于「极危(Critically Endangered;CR)」物种,而且为了避免它们惨遭盗猎者毒手,学者正在积极的瞭解苏门答腊犀牛的平均活动范围,希望可以不要再让憾事发生。



根据统计,在最近这二十几年来,苏门答腊犀牛的数量下滑了将近百分之七十,专家普遍认为这是由于栖地丧失 (Habitat loss) 还有盗猎 (Poaching) 所致。只要世界上还有人坚信犀牛角具备神奇的药效、将它们当成炫富商品或是在黑市开出天价来购买,就会有猎人甘愿冒着生命危险闯入野生动物的栖地,想来个发大财。但是盗猎的过程往往是缓慢而残忍的,因为猎人在取下动物组织以后,通常会将它们弃置在野外流血而死。



在野外,苏门答腊犀牛的发情间歇时间是 3 到 5 年,发情(Oestrus)的预兆有:频繁喷撒尿液、尾巴摇摆、生殖器官摩擦与其他形式的肢体接触。而且由于雄性犀牛有着独来独往的特性,所以在执行育种计画时一定要特别小心,免得让雌性犀牛遭受不必要的伤害。

现在也有学者发现,「隔离(Isolation)」也是造成苏门答腊犀牛数量变少的原因之一,因为现在它们现在的数量真的太少了!而且又距离同伴这么遥远,长期没有找到交配机会的个体,生殖器官很容易长出囊肿 (Cyst)或是纤维化 (Fibrosis),所以专家才会这么积极的发起计画,追捕仍然存活的野生苏门答腊犀牛,这样才有机会将它们聚集在一起,增加成功繁殖的机会。



文章摘自:
https://pansci.asia/archives/176577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